• skyseven@sky7.com.cn

  • 上海浦东新区沪南路2157弄复地万科活力中心B座9层

59.1%增长率!日本化工企业为何重新押注中国市场?

2025-08-19 10:59:01

2025年1-6月份,日本对华投资大幅增长59.1%,按照此增速,2025年日本对华投资有望超过去年,扭转2021年以来连年下滑的态势。中国日本商会对8268家日企的调查,16%表示有意增加投资,42.4%与前一年持平,对华投资意愿创下新高。

在化工领域,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投资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近1年时间内,具有超过8起对中国化工产业的投资,总计投资超过30亿元。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高端材料、新能源配套及绿色技术领域,投资金额从数千万美元到十亿美元不等。

表1近1年时间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投资汇总

近1年时间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投资汇总.png

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的投资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哪些?对中国化工产业将会带来怎样影响?


一、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的动力有哪些?

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投资迅猛,是两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红利,以及多重战略考量与市场机遇的叠加效应。

第一,中国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国家战略与地方战略协同,驱动化工产业的快速增长,吸引了日本企业的化工领域投资。广东佛山、江苏泰兴等化工产业集群,存在定向吸引日本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另外,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绿色技术领域的发展,是日本化工产业的优势,可以与中国市场形成互补。

第二,中国化工的需求结构性爆发,其中包括新能源革命带来的新材料迭代需求,消费升级与高端制造业带来的功能性新材料的需求,以及中国基础建设加速和设备更新,带来的长期发展红利,都为吸引日本产业对华化工投资提供了基础。日本触媒、丰田、三菱等企业,在中国存在大量新能源领域相关投资。三菱化学、日本出光兴产等企业,对中国高性能塑料、阻燃材料也存在大量投资。

第三,日本化工企业现阶段必要的战略转型。平头哥认为,日本化工企业面临国内市场饱和与技术过剩压力。日本国内对化工品消费增速缓慢,环保较为严格,这些给日本化工产业带来明显的供需失衡,日本化工品出口一直占比较大。此外,日本对海外的技术输出也越来越多,中国是其高端技术商业化的试验场之一。如旭化成将GG10战略中的氢能、储能技术优先落地中国;东丽佛山基地是东丽在全球的首个全系列树脂海外基地等等。

最后,中国具有规模化优势,日本具有部分核心技术优势,两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产业链一体化深度嵌套。如旭化成的碳纤维技术与中国风电叶片企业合作,将产品强度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助力了中国新能源领域发展,同时也驱动旭化成技术落地。三菱化学的阻燃树脂配方与中国新能源车企联合开发具有高标准的阻燃材料,驱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阻燃水平提升。


二、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大量投资,对中国产业有何影响?

日本对华化工产业的大量投资,存在投资经济数据繁荣的现象,但这背后,需要从产业优化和安全风险两个维度去理性评估。从产业优化的角度来看:

第一,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的投资,是有利于驱动中国的产业升级与生态优化。日本企业在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树脂材料和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积累深厚,与中国企业合资建厂,是通过“技术溢出”的方式参与中国市场。其中日本企业的投资,多集中在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这也是中国企业所欠缺技术积累的部分,与中国企业形成产业链互补,显著提升了中国化工产业链的完整性与效率。

第二,日本化工企业的投入,有利于倒逼中国本土化工企业的创新与管理升级。在日本住友化学扩大PTA产能后,恒力石化通过自主研发“连续加氢精制”技术,提升了PTA纯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万华化学借鉴三菱化学的“一体化园区”管理经验,优化了上下游物料循环,降低了综合能耗。综合来看,日本企业参与中国市场竞争带来的鲶鱼效应,也是中国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增加活力的方式之一。

第三,日本化工企业投资中国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家和珠三角,个别企业落户在西南等城市,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化工产业的投资,也肯定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核心技术使用风险或将加剧,日企在投资中普遍采取“技术封锁+低端转移”策略,核心技术仍严格掌控在日方手中。代表型技术有光刻胶的感光剂配方、固态电池电解质的界面修饰技术等,这些技术日本企业不会完全公开,而是采用核心原材日本购买、中国企业高额技术授权费用使用的模式,中国企业全程不涉及核心技术。这种合作模式虽然保障了项目的稳定生产,但对于我们的长期发展存在严重的技术风险。

第二,日本企业对部分领域的市场“隐形垄断”在逐步加强,中国企业竞争越发缺少优势。如部分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代表产品为OLED显示材料、半导体用封装环氧树脂材料等,日企在这些产品的中国市场份额居高不下,包括日本进口和日本企业在中国工厂的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压缩中国相关企业的发展空间。

第三,日本在中国部分产业发展或将加速消耗中国的资源,如高端化工材料的需求将加速萤石的开采力度,对新能源材料的需求将加速磷矿资源的开采等,或将加剧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耗。

第四,日本企业在中国化工产业的投资,或将影响中国化工产业的自主可控性。如在锂电池电解液领域,日本中央硝子垄断高端六氟磷酸锂提纯技术,其在华工厂的产能分配直接影响中国电解液企业的原料供应稳定性。在碳纤维领域,东丽通过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锁定中国风电叶片企业的高端碳纤维采购渠道,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市场替代速度。“关键环节控制”可能在地缘冲突或贸易摩擦时,对中国产业链安全构成威胁。


三、中国化工企业在这波趋势里有何可为?

日本企业在中国化工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高端新材料、新能源产品等领域,并且呈现投资逐步加速趋势。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精准吸收+自主突破”模式,破解日本技术依赖,如聚焦日企在华布局的高端产线,通过配套合作、联合调试等方式,学习其隐性知识。针对日企垄断的高端材料,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逆向工程+原理创新”突破。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基化工等新兴领域,提前布局专利,形成对日本企业的“交叉授权”筹码,避免在未来竞争中陷入专利诉讼的被动局面。

另外,中国化工企业可以规避日本化工的主要核心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如在生物基化工、低碳技术等日企布局较晚的领域,中国企业正在快速扩大产能、建立标准。对国内中小制造业对化工材料的个性化需求,中国企业提供“小批量、快响应”服务,弥补日企标准化生产中的灵活性不足。

中国企业可以尽可能借申报工信部“外资高端化工项目”时,突出“技术联合研发”“本土人才培养”等附加价值,获取土地、税收优惠的“政策杠杆”,联合行业协会,在新能源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主导制定国家标准,将本土企业的技术优势纳入规范,压缩日企“技术溢价”的空间。


来源:化工平头哥、化易天下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化易天下客服删除。

热门文章